来源:晨哨并购
2022年8月25日,由晨哨集团主办,上海市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作为指导单位的第九届“全球投资并购峰会”在上海虹桥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全球新兴产业投资的中国机会”为主题,与参会者共同谋划中国新兴产业投资的全球发展之道。
嘉宾介绍:
图1:联合国项目事务署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顾问委员会委员 陈永岚 来源:晨哨集团
陈永岚现任联合国项目事务署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顾问委员会委员。陈永岚具有超过30年在联合国、欧洲、美国、中国的国际化工作经验,具有在外交、金融投资、高科技领域和欧洲政府的资深经验;以及在联合国总部和瑞典政府担任高级外交官的独特经历。
陈永岚在《低碳绿色投资的全球趋势与ESG标准》的精彩主题演讲中阐述了碳中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碳中和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所有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陈永岚也指明了碳中和相关产业的投资机遇与方向,他表示未来碳中和的主流市场将聚焦在中国、东南亚、印度这三大市场,并且中国是这三个最活跃的市场中经济体量最庞大、政策制度最成熟、产业发展最好、技术储备最完善、投资机遇最多的地区。最后,陈永岚郑重强调,任何一个想长期活下去的企业都要做好ESG。ESG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企业必须要做的选择;ESG也不是企业的额外成本,而是为企业增加盈利的策略、经营方法和理念。
以下为陈永岚演讲全文的分享:
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特别高兴有机会在周主席提到的这个“不容易”(在当前疫情下举办活动)的场所、在上海能够参加这个会议,并且与大家分享。
我觉得今天前面几位嘉宾谈的问题,看到的都是对我们下一步如何来寻找机会,无论是企业、个人、投资人,其实我们都是在变化的时代寻找各种机遇。今天我用现在这个身份来跟大家分享两个方面的一些情况、趋势。一个是绿色发展碳中和,另外一个就是ESG的标准。
简单介绍一下,联合国项目事务署是联合国最大的一线机构,在全球有上万个员工。在两年多前,我们启动了联合国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发展的计划,并且在全球聘请10了个咨询顾问委员,我是亚洲的两位委员之一,一位代表是我,来自于中国;另外一个来自于新加坡。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第一部分围绕着碳中和这一块。我觉得大家毫无疑问,我把碳中和描述成“万金油”,今天做任何企业和做任何投资都离不开碳中和,它贯穿了所有的吃、住、用、穿相关产业。如果在今天你不把碳中和、绿色环保作为发展的战略,估计你就会在这个市场的路越走越短。全球有许多关于碳中和确定性目标:欧盟是2050年达到碳中和,中国是2060年,很多国家、政府、主要经济体基本都在围绕着2050、2060年设定目标。我们也看到有些国家、有些经济体可能在2045年就会达到碳中和,比如欧洲比较积极的国家,北欧、德国等得有一些更积极的计划。
第二方面是气候协议,在联合国框架下已经成为一个宏观的指标。气候协议在今天来看还没有受到地域政治的过多影响,大家还是有共识。中美一直表示,在气候上我们要合作,不能对抗;其他领域都是在对抗,所以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第三是碳交易机制和碳税,通过十几年的实践,现在基本已经落地,已经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2025年欧盟开始征收碳税,所以我觉得市场已经已经到了可具操作性,已经不是理论,也不是概念了。
最后是ESG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寻找抓手,今天我们称之为ESG标准,其实就是环保绿色发展,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碳中和发展的主流市场
今年全球都是水深火热的,气温特别高、传统的化石能源特别贵,所以不改变我们也过不下去。我今天给大家简单谈一下对亚洲的脱碳的机会,并在巨大商机方面做一些探讨。
亚洲是在全球碳排放主要的国家或者市场主体占了全球一半(基本上是全球的一半)。其中,四个重点行业占了亚洲碳排放的大概90%,即能源、制造业(建筑业和传统工业)、农业和运输,目前来看,能源是占主体的,但我们预测其他的行业也会抓上,所以这几个行业当中,对能源行业的投资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另外传统的建筑业也会很大。农业和运输我们认为是跟消费息息相关的,跟消费者有关的,所以它的成长更快,每年的增长倍数会更厉害。
我们以电动车为例,电动车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未来,路上不能开燃油车,只能开电动车,这种趋势不可阻挡。
亚洲主要看三个主流市场,也是最重要的三个市场:中国、印度、东南亚,其中的东南亚主要还是围绕着6个东盟的国家为主。这三个主要的亚洲经济体,在能源、制造、交通、农业这几块的碳排放的比例都差不多,比如中国和印度非常相近,在能源这块大家都是37%-45%,传统的制造和建筑都在20%-30%(出头)之间,东南亚的碳排放架构与中国、印度不大一样。我们做投资人也好,做企业也好,要认知市场特点。所以在亚洲,如果要投碳中和板块,那么能源、建筑、制造、交通运输是你主要的投资方向。
在这些部分,从一些具体的政策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目标是明确的,2060年我们要开始达到碳中和,但我们的碳达峰是2030年,还有8年时间,中国现在离碳峰值有20%的距离。只要达到碳达峰之后,还有30年时间让我们走向零排放,其实压力非常大。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压力巨大无比,但这样的压力下就会催生出很多新兴的产业,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最终获益的就是国家、老百姓及全球的人民。东南亚也是一样,要先达到碳达峰。东南亚很多国家,它的基础设施和建设能力比我们中国差得远。他们是幼儿园,我们至少是中学生了。我们已经目标明确,中国已经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能力够强、基础设施够完整也有足够的GDP和经济体量来支撑巨大的投资。
而东南亚很麻烦,所以大家预测:由于碳中和的投入,可能到2030年或是在接下来的5-8年,整个东南亚受此冲击后GDP会下降。因为它的投资太巨大了。
印度跟东南亚情况差不多,但印度现在也在积极地布局碳中和、新能源、新兴产业的发展。所以印度,在按照我们看到的数据,大概每年投入1700亿美金,中国每年差不多在这方面投入1万亿美金,整个东南亚到2030年大概2万亿美金。所以从亚洲来看,我个人认为初步的数据和需求可能是全球在碳中和,无论是企业和投资最最活跃的市场一定在亚洲,而亚洲中最最大的就是中国,第二最有前景和希望的是我认为东南亚。印度始终是一个跨不过去的大国,它也有巨大的机会。
中国现在从资金层面来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资金需求量是一个天价、一个天数,是一个不可跨越的。到了2060年的时候,我们从能源、建筑、交通这几块,基本都是万亿级的(每年都是万亿级的投资)。
在这方面,我列举了初步的分析,针对几个不同的目标板块,尤其围绕着能源和运输领域的大的市场,所以可以看出这些方面都是巨大的资金投入、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智能物流、先进基础设施和智能建筑这些板块,中国在全球非常前沿,从数据可以看出是万亿级的投资、兆亿级的节省;中国的能源和电力产业也一样,是全球最大的,中国现在最大的就是光伏,风电占第二。所以中国的光伏在全球是占到主流的,原来国内光伏只是做光伏板出口、赚人家的钱,以后我们光伏很多的技术、储能和光伏板用在自己国内可能要占大部分。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交通,我们大家已经明确了,是每年百分之一百多的增长。毫无疑问,中国是最早实现智能交通和非化石能源交通并站在世界前沿的国家。毫无疑问,这是巨大的商机。东南亚这边我列出了东盟、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这些国家,在每一个板块基本都有了自己一定的明确目标。虽然大家都认为在接下来的10年中,东盟或者东南亚的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概是2万亿的范围,而他们的GDP也就2.5万亿,压力巨大无比。所以在这些市场对国际投资人,对国际企业(这里面包括大量的中国企业,大量中国的产能和科技)在这个市场可以有巨大的作为。本来就是我们家门口的市场,同时又有巨大的需求;在文化上,大家又相对比较相通。所以我认为东南亚绝对是中国资本、中国碳中和行业的投资、经商的热土。就也许这十年,时代已经来临了。
印度也会接下来的10年快速增长,我们感觉到了印度,因为联合国在印度也做了几个风能项目。我们觉得印度突然醒过来了,意识到新能源、碳中和必须得做。虽然他们原来对这方面并不太重视,加上印度的基础设施不像其他主流市场那么发达,但他们在快速的赶超。这里包括太阳能市场、风力市场、电动汽车,他们也将其称作弯道超车的前沿阵地。
碳中和是“万金油”
我是一个投资人,做了20多年的投资,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跟碳中和相关的产业就是我们所有人的现在开始要准备或者要去投入做的产业,碳中和就是一个“万金油”:吃的、穿的、用的,无论是ToB、ToC,还是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绿色出行、绿色居住一直是你绕不过的主题,并且会左右我们接下来的多年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成长,所以这是一个万金油产业,你今天跟碳中和没有沾边,那么你必须得做,必须得沾上。
在这中间的话,我认为有三个方向。能源是一个方向,即可替代能源。第二个方向为认为是要“更深、更宽、更广”,在我们达到碳中和的过程当中,几十年当中我们需要大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新的科技、新的元器件、新的应用,各种各样东西,因为罗马不是一个晚上建成的。我们今天到2060年碳中和,中国还有38年的时间,这过程当中会催生出巨大的高科技需求,第二个板块就是技术类的公司。
第三,别忘记了,好的技术从创新到成熟到可以使用,中间有一个过程。这中间就会有一大批提供新能源、碳中和、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的公司,他们不做开发也没有技术,但是能够做解决方案,能够把市场各种技术、各种产品整合,用了它的解决方案可能对智能楼宇、智能交通、污染比较高的制造业带来可能阶段性的10%的碳排放的节省(或者是20%,比例逐渐变高)。所以解决方案也是我们投资人看好的。如果我是一个投资人,相较于投资能源(周期比较长且投资资金需求比较大),我可能更关心科技类和解决方案类的标的,因为这是巨大的市场,大量的企业会出现,需要巨大的资金,资本市场和企业要配套,这是我对碳中和相关产业的初步看法。
企业必须要做ESG
ESG不是成本,而是增加盈利的经营方法和理念
碳中和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在对于企业对于投资人来说。我们今天的投资人、今天的企业家,不负责任地为了赚钱而赚钱,这个模式已经过了。现在讲究的要有标准、有情怀、有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标准叫做ESG。ESG是三个字组成的,绿色发展是“E”,企业社会责任是“S”,公司治理是“G”。它已经成为了现在企业、投资人、机构,包括政府与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做任何事离不开ESG,你不能为了你的某种利益诉求而去寻求很狭义的发展,得把绿色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机构社会责任包括治理架构融在ESG里面,这是一个内涵的核心要素。
ESG最早是在联合国(曾经在十几年前)在《who cares Wins》报告当中明确提出的,并逐渐地被联合国所推动(联合国做了非常好的事),即提出理念、提出标准,其中也包括现在的SD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此外,联合国还有几个专门机构(global compact)与联合国环保署提出的可持续金融倡议计划,还设定了一个标准叫做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UN PRI。这个标准是全球每年要评分的,能排在前列的都是了不得的企业,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每年都会去参与评审。所以ESG在全球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共识。但成为共识在理论上还是不够,还是需要有标准、有评估、有公式、有结果、有报告。所以目前在ESG这三个领域当中,全球慢慢已经形成一种评估机制,虽然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国际标准,但很多有眼光的机构企业通过十几年不断的努力慢慢形成自己的计算方法与行业标准,并且欧洲人现在走在了最前面(欧洲是最超前的)中国也是在快速的赶上。
在ESG角度,对于投资人来说,我们今天投资人在做投资前的评估,我们一定要考虑ESG,有些产业我们肯定不投,因为不符合ESG的需求。今天的投资人,如果只想赚钱、只想做利益最大化是十分不现实的、是活不长的。你要考虑你什么责任,什么能投、什么不能投,不能仅仅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资前的评估很重要。
第二,投资过程当中和投后管理当中要把ESG作为投资的标准和做尽调的要求之一。在法律文件方面,譬如企业必须要签署ESG宣言。我投过一个项目,被投企业要求他们董事会签ESG宣言,它是有法律效益的:如果到时候你没有达到标准,你的奖金就没有了,管理层的奖金没有了,还要扣钱;假如借口说净利润做得多好,也是不够的!如果ESG出漏洞了就要扣钱,甚至做得太差的时候会处罚、开除!作为投资人来说就是要有这样的决心去帮助推动碳中和的发展。当然企业也有自己的要求,我们现在企业在董事会层面都要建立ESG的分会(sub committee),还要专门指定ESG Officer,甚至要指定某一个董事(可能是独立董事)来牵头,在管理团队要成立独立办公室,要任命一个高管为ESG Officer(一般是要参与机构的决策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原来我们说有CEO、CFO、CIO,现在有ESG Officer,这是我们认为必备的。在我们投后退出的时候(我们现在做投资,在国际上做跨境并购的来说)如果退出资料当中,你的Teaser、MI上面没有主动把持有期内的过去五年的ESG评估披露的话,你的议价能力是很差的。因为任何买家都担心会不会出问题。所以ESG从可持续投资角度来说、从投资人角度来说,今天的投资人已经慢慢形成对于ESG完整的、全投资过程中的方法论。当然做得好的,我认为你就是明天的赢家;做得不好的,要赶快补上。
在ESG中间的企业社会责任这块,这是在ESG做得最早、最好的。投资人看企业评四个级别,最低的青铜级,到白银级,到黄金级,到铂金级。一般我们现在投资最低要黄金级,如果不到黄金级我们会很犹豫投它。如果作为一个基金管理人,今天只做到了青铜级。也做了,但做的不够好,则要看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在接下来的3-5年内提高到黄金级,如果尽调下来认为这个人有能力,则作为一个投资人、作为一个大股东还可能会投,但投了以后会花巨大心思帮这家企业升级到黄金级,我们境外投资都是这样的,否则以后的议价能力很差的。
另外,ESG的评估、衡量,现在有很多系统,但还没有真正的实现全球标准。现在大家基本上用的还是欧洲的标准,他们的方法论比较多一点,因为欧洲走的比较早,十几年了。但评估是必须的,并且说量化的评估不是虚拟的评估,ESG的信息披露必须得主动。当你不主动,被逼着披露的时候问题已经很大了,这是ESG使用方法上的市场情况。
中国还是ESG的小学生(刚开始),在我印象里2018年中国证监会开始发布上市公司考察ESG的标准,而欧洲证交所12年前就开始有标准了,上市公司要做ESG的完整评估。但中国有一个特点,一旦想明白一件事爆发很快,所以今天的中国ESG已经是大家天天在说,我们的监管机构、政策制定者、企业、投资人、市场已经有了巨大的意识,只是经验还比较匮乏。所以我觉得中国ESG是方兴未艾,也是我们在做所有企业家和投资人或者从业者避不开的环节。
从总体来看2018年中国A股用了欧洲机构MSCI的评估方法,目前它的指数也算是比较权威的。中国通过几年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推动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另外,现在公司董事会层面逐渐开始要推动ESG战略,我知道一些国企已经在做,包括他们要在董事会层面、在高管层面设立这样的ESG办公室。中国提出的2060年的碳中和的目标,可能对于中国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推手和历练。企业经营必须要围绕着碳中和,但是碳中和怎么做,还是有一些行业标准,而ESG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我现在服务的法国欧瑞泽基金,在ESG层面我们是欧洲的标杆企业,我们是一个上市公司,是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标杆,我们在所有的全球每年评分的ESG指标都达到过第一名。现在很多人问:“ESG不过就是让我们企业花钱,去做ESG吗?因为这对于企业经营是带来不了收益的。”但我们经验表明,他们的看法不对,十几年前可能(有道理),但是今天ESG做得好是可以为你创收、带来利润的,它不是一个成本,它是一个经营的手段。
经验表明,因为我们从2008年欧瑞泽基金开始成立了内部的ESG团队,所以我们在欧洲做了十几年,在一线的头部基金中,我们绝对是欧洲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我们上市公司报表是得到过欧交所认证的,从2015年到2021年的6年当中,我们ESG为我们多赚了2.6亿欧元。我们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减少了15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是我们基金自己省下的,我们逼着所投企业让他们做的ESG,省下的钱都是有统计的。所以我认为ESG,不要认为它是一个成本,它是一个手段、新的经营方法和理念,可以给你带来产值和利润的。
最后强调一点,碳中和或者更微观的ESG,对于任何人来说、对于企业家来说已经不再是可选项,可做可不做。它是一个必须的选择,今天不主动做,明天会被要求去做,如果你做不到,你的经营就会出现巨大问题。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21 上海溢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9181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