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行业要闻
益联资本已投项目万洁天元携全线产品参展北京国际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博览会。7月11日,2023北京国际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博览会在中国国际站看中心圆满举办,本届展会以“生命健康共同体,我们一起向未来”为主题,汇聚了600余家国内外医疗行业知名企业与数万名观众参观。万洁天元携运动医学、脊柱微创全线产品参与本次会议,吸引了大批医学同仁的驻足交流。
“生命至上,健康为本”,万洁天元是专注于骨科微创(运动医学及脊柱微创)和组织再生领域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展会期间万洁的4K医用摄像系统、关节内窥镜、椎间孔镜、射频等离子手术电极、冷敷治疗仪,生物活性人工韧带、带线锚钉(钛合金、PEEK、全缝线)、半月板缝合系统、可调式带袢钛板系统、韧带固定螺钉(钛合金、PEEK)、非吸收外科缝线/线带、一次性使用刨削刀头等设备及耗材产品吸引了众多临床医生及代理商伙伴的目光。
万洁4K医用摄像系统采用摄像主机与LED冷光源一体化设计,摄像头搭载超高清图像传感器,图像分辨率达到3840×2160,兼具腹腔镜、宫腔镜、耳鼻喉镜、关节镜、纤维镜等多种手术模式,更精准显示细微血管并区分组织层次,色彩真实还原,提升内窥镜下操作的体验感,确保手术安全性。
生物活性人工韧带采用高韧性的聚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经特殊的编织工艺和清洗工艺而成,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长期稳定性;韧带表面进行生物涂层处理、关节内韧带设计为游离纤维、骨道内韧带设计为多孔编织结构,更有利于结缔组织长入,减少纤维摩擦,增强韧带生物固定强度和抗疲劳能力;人工韧带模拟生理结构设计,纵向纤维呈现螺旋平行状态,左右膝分开设计,减少了韧带纤维间的相互磨损,有效避免了滑膜炎的发生。
医用脉冲冲洗引流器为需要创面冲洗的患者常用的冲洗产品,尤其骨科大手术环境下,需要保持患处清洁且提高手术成功率。术中使用脉冲冲洗器产品对创面进行彻底清洗,不仅能保持手术视野清晰,同时还可以增加骨水泥穿透组织,增强骨水泥和松质骨结合强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并促进病人术后快速康复。
来源:万洁天元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要闻
IGBT更受追捧,缺货难解。IGBT是近期半导体组件中,唯一还能大涨价且一路供不应求的品项。导致IGBT缺货、涨价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其一,需求旺盛,车用、工业应用所需IGBT用量大增;其二,供给不足,产能扩增缓慢;其三,风光储需求旺盛带动IGBT需求强劲;其四,特斯拉大砍75%碳化硅用量,IGBT为潜在替代方案。
根据市场消息,6月安森美的IGBT供应短缺,交期仍在40周以上,无明显缓解。根据富昌电子公布的《2023 Q1芯片市场行情报告》数据显示,意法半导体、英飞凌、Microsemi、IXYS的IGBT交期与2022 Q4的交期一致,最长达54周。工业、车用领域的IGBT需求仍然紧俏。有业内人士表示,IGBT缺货问题至少在2024年中前难以解决;部分厂商IGBT产线代工价上涨10%。
现阶段全球产能紧缺,IGBT市场面临短期内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为国产企业提供了机遇。如今,本土IGBT产品性能已经逐渐成熟,且部分产品性能可对标海外IGBT大厂产品,加速国产化IGBT产品市场渗透,逐步切入高端市场。国内一众厂商也在加快扩产和研发步伐。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
碳化硅“狂飙”:追赶、内卷、替代。各国际大厂产能加速扩张并积极布局SiC市场,SiC处在爆发式增长前夜。目前,英飞凌正着力提升碳化硅产能,以实现在2030年之前占据全球30%市场份额的目标;ST计划在2022年前将SiC器件产能扩大2.5倍,2023年实现8英寸SiC晶圆商业化生产;安森美总投资约40亿元,计划将SiC晶圆产能扩大4倍;罗姆投资计划2025年前碳化硅功率半导体营收超1000亿日元/年,产能增加至2021年时的6倍;按照Wolfspeed规划,2026年其导电型衬底的产能可能达到百万片以上...
不仅国际巨头“跑马圈地”,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布局碳化硅,扩张产能,试图以国产替代争夺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的价值量或出货量。据《2022碳化硅(SiC)产业调研白皮书》统计,国内在建、已投产或签约的SiC晶圆线项目超过28个。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新能源汽车要闻
AI助力汽车赛道,今年年末有望实现全面自动驾驶?今年以来,利好政策频出,智能驾驶行业加速发展。例如,5月份,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提出,推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等项目顺利实施,提升覆盖范围,建设专网及标准化平台,推动新产品落地,用数据赋能智慧交通。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支持有条件自动驾驶(3级)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超1.5万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
对此,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随着试点的推进与数字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L3级别智能驾驶技术有望实现大规模落地,智能汽车将为驾驶者提供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服务。而随着AI技术的不断突破,后续L4、L5级别智能驾驶技术发展也有望进一步提速。
“智能驾驶是未来交通发展的大趋势,当前还需要攻克高精度地图制作、深度学习等一系列技术难点。”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其会成为城市交通的主流形式,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加便利和舒适的体验。”
来源:财经早餐
Copyright © 2021 上海溢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9181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