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控制器:满足电子电气架构集成化需求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是实现汽车自动驾驶的核心
作为五域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之一,自动驾驶域能够使车辆具备多传感器融合、定位、路径规划、决策控制、图像识别、高速通讯、数据处理的能力。自动驾驶域通常需要外接多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车载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通过传感器数据处理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以及适当的工作模型制定相应的策略,进行决策与规划。
中国高级别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市场发展进入快车道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在L2和L2+级别的乘用车市场,中高端车应用L3级别成为趋势。政策层面,2022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十点工作的通知》,对L3、L4级Robotaxi进行准入管理,标志着政策层面对L3自动驾驶相关业务的放开。
在市场层面,新能源汽车带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市场高速发展,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96.9%和93.4%。其中,自动驾驶乘用车销量达到1860万辆,至2030年将达到2470万辆,直接推动了自动驾驶车辆市场的高速发展。
从生产制造成本层面看,中低级别自驾域控制造成本下降促进厂商积极配置。SoC(系统芯片)是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中最重要的硬件,其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整体性能。随着自动驾驶的SoC越发成熟,生产成本持续降低,促进了在电动车上的应用。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厂商的盈利能力受制于上游芯片和算法提供商
从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业链来看,上游为主控芯片厂商、软件平台供应商;中游自驾域控制器总成厂商和下游整车厂,其中主控芯片和控制器总成是关键。
上游的主控芯片厂商、软件平台供应商主要是形成自驾域控制器方案,主控芯片提供方议价能力强,软件平台提供针对芯片的完整方案并直接向整车厂提供解决方案。随着产业链不断成熟,头部软件平台方将有机会进行自驾域控制器硬件设计和制造,届时有机会突破Tier1与整车厂直接合作,代表企业包括东软集团、映驰科技、创时智驾等。
中游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总成厂商受制于上游芯片厂和下游主机厂,多数不具备算法能力,主要依靠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和规模化量产能力。目前,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总成厂主要分为全球性Tier1厂商和国内本土Tier1。全球性Tier1以博世、采埃孚、Continental为代表,该类厂商起步早,行业积累丰富,在技术、生产、工程、品牌渠道等方面具备优势。国内本土Tier1以德赛西威、知行科技、经纬恒润、环宇智行为代表,该类厂商在特定技术板块具有优势,本地化能力强,更容易满足客户多种定制化需求,目前主要以搭载大算力芯片寻找差异化竞争为主,更容易与整车厂的OEM达成深度合作。
国内本土Tier 1将迎来发展契机,市场极具潜力
根据知行科技招股说明书提供的信息测算,2022年国内销售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生的收入为98亿,主机厂OEM的市场规模约为65亿元人民币,其中特斯拉占据总体规模的51.7%,蔚来占比14.2%。其余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厂商产生的收入合计约为33亿元人民币,占比约为33.0%,其中前五大提供商为德赛西威(占比44.6%)、知行科技(占比26.2%)、宏景智驾(占比7.1%)、创时智驾(占比4.9%)和福瑞泰克(占比4.2%)。
软硬件分离提高开发效率,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功能整合成为趋势
趋势2:自动驾驶将整合行车及泊车功能。驾驶及泊车是自动驾驶功能的两个主要部分,在传统解决方案中,驾驶及泊车功能由两个独立的控制器单独管理,驾驶控制器仅能接入驾驶相关传感器,如毫米波雷达;而泊车控制器仅可接入泊车相关传感器,如鱼眼摄像头及超声波雷达。与传统解决方案相比,行泊一体化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将驾驶与泊车传感器及功能系统集成,提高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开发及迭代效率,并节约制造成本。
趋势3: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舱的整合已经成为汽车行业下一个焦点。智能驾驶舱是使用显示屏、影响系统以及座椅等智能功能满足个性化用户需求的车载系统,充当了车辆、司机及乘客之间的桥梁,并通过创造舒适、可互动的环境改善驾驶体验。整合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舱可以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并提高通信效率。
未完待续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汽车域控制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下一篇我们将从公司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产业和投资契机,尽请期待。
Copyright © 2021 上海溢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9181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