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R硬件产业要闻
2024年中国AR/VR市场十大洞察。2023年12月20日,IDC聚焦出货量趋势、硬件产品特点、用户需求场景、供应链发展、厂商竞争格局等方面总结出2024年中国AR/VR市场的十大洞察:
洞察一:2024年,中国AR市场出货预计增长101.0%,分体式AR出货预计占整体AR市场的87.6%。值得关注的是,伴随高通AR专用芯片发布及光波导技术进步,主流厂商将接连发布或迭代一体式AR眼镜,预计2024年全年出货6万台,增长68.5%。
来源:艾邦VR产业资讯
医疗器械行业要闻
国产全面开启进口替代,进口品牌产品全面出局!此次三类耗材集采,二类证的等离子刀头,34款产品报量,23家中选,淘汰率32.4%,中选企业均为国产。值得关注的是,成都美创医疗“川械注准20152010027”这款产品,报量4021把高居首位,但是最终被淘汰。
双极和等离子电切环,15款产品报量,11家中选,淘汰率26.6%,中选企业均为国产。值得注意的是,唯一一家进口企业,且报量最高的奥林巴斯,其"国械注进20193011622"产品报量2374个,被淘汰出局。
百亿能量器械市场开始全面洗牌。在高频电刀、超声刀和等离子刀三大能量器械细分市场中,等离子刀的市场增速最快,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76.5亿元,预计2025年国内等离子刀市场规模将达到 177.17亿元,2021年至2025年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23.36%。
目前国内等离子刀市场进口占比约30%左右。其中施乐辉是绝对的主导者,杰西科技、方润医疗、莱诺医疗也是主要市场参与者。但从安徽省此次等离子刀头带量采购来看,进口产品几乎全面出局,国产开始全面加速替代。随着全国耗材统一采购平台的建立,各省开启后集采时代价格联动,这一集采结果极有可能开始全国同步,最终推动等离子刀头在全国范围内的进口替代!
此外国家医保局要求,2025年前全国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住院部所有病种均要通过DRG或DIP进行支付结算。随着DRGs改革的全国落地,医保付费将从按项目付费向价值付费转变,从被动买单向主动作为转变。
同时DGRs付费推动国内手术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将推动医院采用使用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工具和治疗方案,在这方面微创外科手术和能量器械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为了实现有效控费,国内医院还会选择性价比高的国产能量器械产品。
来源: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
新能源汽车行业要闻
自《通知》发布以来,奔驰、宝马、长安汽车、极狐汽车、深蓝汽车、阿维塔等国内外汽车品牌也于近期纷纷宣布成功获得L3级测试牌照,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北京、上海、重庆这三个城市开放了L3级自动驾驶路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与SAE发布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自动驾驶主要分为6个级别(0级到5级,L0到L5)。L3级自动驾驶是“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分水岭,意味着驾驶员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脱手”、“脱脚”和“脱眼”,车辆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完全自动加速、转向及制动,虽然该功能目前仅搭载于测试车辆,但随着L3级道路测试牌照的出现,业内人士称这对于智能驾驶领域将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新车销售达700万辆、同比增长45.6%,市场占比提升至34.9%。今年上半年,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42.4%,较去年同期增加接近10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乘用车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将会达到70%。华西证券11月26日的研报指出,截至2023年8月,全国已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超2万公里。
智能驾驶在购车决策重视因素中的占比正在大幅提升,国内头部厂商竞争加速升级。数据显示,智能驾驶功能在消费者购车决策重视因素中占到10%。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趋势中,具备核心智驾功能的车型渗透率快速提升,尤其是15万-25万元和25万-30万元价格区间几乎以两年翻倍的速度在提升。
作为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整车和配套企业之一,比亚迪全系列车型智能驾驶系统主攻方向仍聚焦ADAS辅助驾驶系统,包括自适应巡航、定速巡航、自动泊车等。
小鹏则于今年3月底全量推送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4.2.0版本,所有G9 MAX和P7i MAX用户,都能获得这个软件版本。
12月,赛力斯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问界新M7宣布搭载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且车辆的高速NCA智驾领航辅助功能,可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全国范围内使用。
而在刚刚结束的2023NIO Day上,蔚来旗舰版车型ET9搭载了蔚来首款5nm车规级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并与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相结合,为蔚来辅助驾驶的快速落地提供了新的保障。
民生证券分析师吕伟认为,过去几年,L1~L2级别的自动驾驶迅速普及。但与L3级别自动驾驶相比,L1~L2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在驾驶员干预和安全性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这一差距将成为无人驾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分水岭。随着消费者对L3级别自动驾驶的认可和接受度的提高,厂商会加大投入,提升研发团队的规模和实力,不断改进算法、传感器和系统,以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性能和应对法规要求和市场竞争。
今年9月,工信部汽车管理处处长吴锋在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GIV2023)上透露,将深化测试示范和试点应用,会同公安、交通、住建等部门加快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支持L3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三个月后,交通运输部印发《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可以用于运输经营活动,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按下“加速键”。
来源:总财
Copyright © 2021 上海溢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9181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