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行业要闻
数字经济产业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产业数字化产业成为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主导产业。8月16日—18日,2023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广东省汕头市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会上发布《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该报告显示:
AR/VR硬件产业要闻
近期,增强现实(AR)硬件市场掀起一股投融资热潮。李书福旗下星纪魅族完成累计20亿元融资,并于日前发布首款AR眼镜;AR眼镜制造商杭州灵伴科技(Rokid)上个月完成新一轮C轮融资,总额约8亿元;AR眼镜制造商雷鸟创新(Rayneo)获得过亿元融资;AR光波导显示器件厂商理湃光晶完成B轮融资,金额达数千万元……不同于VR(虚拟现实)市场的相对低迷,AR市场“涨”声一片。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国内AR消费级市场销量为5.2万台,同比增长125%;预计第四季度,AR市场将迎来新的高点。
AR本身的产品特点和用户的使用需求是AR硬件市场投融资活跃核心原因。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指出,今年推动市场快速发展的产品主要是观影类眼镜,“AR已经开始跨越鸿沟。”李宏伟表示,放眼更长远的未来,AR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增量将来自具备高透高亮的MicroLED光波导AR一体机。“凭借广泛的应用场景,近眼显示技术带来的低成本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及其便携性,这一类AR眼镜可以说是最有潜力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硬件。”
“无论是to B还是to C,客户的使用黏性都是市场发展的最大难点。”燧光科技创始人兼CEO贺杰指出,从B端的角度出发,VR、AR产品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同行业的其他公司,而是传统的、使用更方便的数字化媒体平台。在现阶段,AR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难以规避的穿戴成本,要弥补这样的劣势,就要打造高附加值的应用场景。从C端的角度来看,虽然AR能够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但体验并不能与黏性“划等号”。新奇的体验能够促使用户一次消费、最多二次消费,但难以转变为长期的使用习惯。
针对用户使用需求黏性问题,贺杰表示当前占据AR市场主要地位的AR眼镜还是一种快消类的电子产品,未来会向平台型概念的方向发展。Rokid联合创始人向文杰提出要迎合一线用户的需求,把技术‘藏到’产品后面,围绕用户来做产品的定义、创新。
来源:中国电子报
半导体行业要闻
半导体,周期底已过!今年以来,半导体行情可谓是大起大落。年初,随着大科技赛道的走热,半导体指数一度涨超20%,但4月份后明显掉队,股价持续调整,涨幅也已归零,不少人表示坐了过山车。但实质上周期性成长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典型表现,其中资本市场走势领先产业走势1-2个季度。当前需求复苏叠加库存去化,本轮半导体行业下行周期即将结束。
❶ 价格端:存储价格触底回升,本轮下行周期价格拐点或已至。存储是最重要的IC器件,也是半导体与消费电子风向标。手机、服务器、PC为存储三大终端应用,占据7成以上,分别占DRAM终端应用的41%、32%、13%,以及NAND Flash的47%、15%、15%。根据InSpectrum的数据可见下图DRAM现货价格走势,本轮DRAM周期在2021年4月左右见顶回落,2023年9月DRAM价格触底回升,10月价格继续反弹,9、10两个月部分DDR3、DDR4现货价格反弹10%以上。
❷ 需求端:汽车芯片、AI服务器未来需求量、价值量保持高速增长。在汽车智能化的趋势下,为满足自动驾驶、电源管理、电源转换等要求,芯片单价有望随功能的升级而上涨。根据Infineon数据,新能源车半导体含量为传统燃油车的两倍,2021年传统燃油车半导体单车价值量为490美元,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单车价值量近1000美元。Statista数据表明,预计到2028 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 亿美元。
随着AI应用的普及和算力需求的不断扩大,AI服务器相关需求有望率先扩张。AIGC 创新浪潮下,ChatGPT 的兴起带来算力需求激增,拉动了对AI 服务器的需求。根据IDC 数据,2022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突破1516万台,同比增长12%,预计2026年将达1885万台,5年CAGR6.8%。算力芯片(GPU)、存储芯片(DDR5、HBM 等)、连接产品等配套产业链都将受益于AI服务器的需求扩容,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实现指数级增长。
来源:中信证券
新能源汽车要闻
新能源汽车行业2024年展望:增量竞争态势延续。浦银国际于2023年12月15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预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1,119万辆,支撑新能源汽车行业渗透率加速上扬:我们维持在近期调整后的中国2024年新能源车乘用车销量1,119万辆的预测,同比增长27%,对应全年渗透率42.7%,较2023年销量的增量为241万辆。新能源车企供应端新能源车型产品矩阵丰富度增加、产品力提升以及补能等配套设施完善,有望增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和智驾需求的认知以及改善用户体验,从而刺激行业整体需求增加。我们预期2023年、2024年、2025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达到34.0%、42.7%、50.6%,渗透率加速上扬。在此基础上,我们预期2024年比亚迪与理想两家车企的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378万辆和63万辆。这两家车企基本面更加扎实,具备盈利能力。
双碳目标下商用车的新能源化将明显提速,2030年渗透率将达到30%以上。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商用车保有量为3328.6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保有量3.19亿辆的10.4%,但商用车以10.4%的总量占比贡献了50%的车辆碳排放量,因此,从国家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来看,商用车进一步减碳发展、加快新能源化进程显得更加迫切,责任尤为重大。
2022年我国商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仅为9.4%,预计2023年年底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到15%。过去两年头部车企不断创新模式,如推出换电重卡、启动平台化产品开发、融资租赁等,新能源商用车由单纯政策驱动向政策叠加模式创新驱动,随着规模扩大与技术成熟将加速向成本、技术和商业模式驱动为主。
未来十年,商用车新能源化将成为汽车领域节能减排重要发力点,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以适配多种应用场景。对于200公里内的城配物流及运距短、启停工况多、且实行新能源路权政策等场景,纯电技术将成为主要路线,车型主要为城配微型车和轻卡、市政环卫、短途中重型牵引;搭载混动技术的车型将在城际轻卡载货、城市渣土/搅拌车领域进行应用,以满足四阶段油耗限值要求;氢燃料技术将在长途牵引且载重较大的城际长距离运输场景进行应用,主要应用于载重车型;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受地理条件制约以及部分区域载货和中卡市场(集中在8T-25T)受限于TCO等因素,短期内仍然由传统燃油车为主;同时换电模式将会在重卡、城际物流车与城市轻卡物流车上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中国汽车报
生物科技行业要闻
微生物发酵替代蛋白行业供应链分析:
(3)下游情况。下游行业的发展会对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下游行业主要为基于微生物发酵蛋白的食品和饮料行业,终端用户为个人消费者。基于微生物发酵替代蛋白的肉类、乳制品等产品如果能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将有利于推动产品的市场规模扩大。
来源:QYResearch
Copyright © 2021 上海溢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9181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